"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"
遠古手持干戚,勇猛無懼的無頭巨人..........
【刑天】
刑天,又作形夭,原名形天,
是中國遠古神話中的神祇。
在《山海經》裡則是一位無頭巨人,為炎帝的武臣。
關於原名
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,刑天為一人形符號,
為氏族部落的象徵圖騰。
刑天原本是華夏族無名神祇,被斷首後才被稱作「形天」。
在《山海經》的原本記戴,稱作「形天」,
而「刑天」之得名,相信為陶淵明所改,
根據《太平御覽》引用《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》,
「刑天」意為「形體夭殘」,
但可能傳抄錯誤而有「刑天舞干戚」與「形夭無千歲」二說。
千年以來,文人們皆爭辯陶淵明用「刑天」或「形夭」,
北宋時曾紘表示「形夭無千歲」才是正確,
但南宋時的周必大則提出反駁,
認為「形夭無千歲」用在詩詞上邏輯不通,故「刑天舞干戚」才是正確。
然而到了清代,陶澍則傾向曾紘之說,到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,
魯迅及郭沫若認為「形夭」及「形天」則達不到此意,故用「刑天」。
山海經記戴
於《山海經》·《海外西經》中,記載刑天詳盡的事蹟:
「形天與帝爭神,帝斷其首,葬之常羊之山,
乃以乳為目,以臍為口,操干戚以舞。」
刑天在神話中為炎帝武臣,酷愛音樂,
爲炎帝祝壽時創作《扶犁曲》、《豐年詞》等詩曲。
自炎帝被黃帝在阪泉之戰打敗之後,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,定居在南方。
當時,蚩尤起兵復仇,卻被黃帝剷平,因而身首異處,
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,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,
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鬥。
最後刑天不敵,被黃帝用昆吾劍斬去頭顱
黃帝為免刑天復活,於是把他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裏。
然而,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,而是重新站了起來,
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,把肚臍當作嘴巴;
左手握盾,右手拿斧。
因為沒了頭顱,所以他只能向著天空猛劈狠砍,
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,
永遠的戰鬥,是為悲劇性的人物!
後世
到了後世,刑天成為勇猛將士的象徵,
各朝各代之中,更是被比喻作戰鬥之神。
而在陶淵明的《讀山海經》中有:
「精衛銜微木,將以填滄海。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
同物既無類,化去不復悔。徒設在昔心,良辰詎可待!」
來讚頌刑天的精神。
而在現代,刑天常常成為電腦遊戲的角色,
多是因為其獨特外形、悲劇性和勇猛形象有關!
資料來源: 維基百科
古代武舞~刑天舞干戚
原始時代,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常常發生掠奪或血親復仇的戰爭。
既有戰爭生活,就產生了反映戰爭的舞蹈,如甘肅黑山岩畫中的操練圖;
雲南滄源岩畫中手執干(盾)戚(斧)的人物形象;
陰山岩畫有殺戰俘慶功的舞蹈場面:
一個沒有腦袋的屍體張臂躺在地下,
頭顱則滾到一個手執牛尾、興奮起舞的舞者的腳步下。
寧死不屈的刑天精神,傳為千古佳話:刑天氏與帝爭戰。
帝勝,砍掉刑天的頭,葬在常陽之山,
刑天不屈,以乳為眼睛,以肚臍為口,手執干戚而舞。
刑天寧死不屈,雖死仍戰的大無畏精神,永遠激勵著炎黃子孫。
手執干戚而舞,成為古代典型的武舞,是雅樂舞體系中的一大類。
與後世武術中的各種器械術,
戲曲中的把子功以及舞蹈中的《劍舞》等等是一脈相承的。
資料來源: 中國傳統舞蹈
作者自述:
久等啦~各位,終於繪製中國妖怪囉,
其實中國妖怪很多,根據古代記載的話,
就跟日本一樣,妖獸滿山跑的狀況呢~
這次繪製的是電玩遊戲迷一定會遇見的無頭巨人--刑天,
由於其獨特外貌,以及勇猛的形象,
所以常被人當作武鬥題材使用!
刑天向皇帝挑戰,戰敗被砍頭後,
身體還是繼續拿著斧盾,
以乳為眼,肚臍為口,繼續向天揮砍,
這種形象被後世傳為佳話,
以代表勇猛無懼的心,
所以才有ㄧ說,
"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"
關於刑天頭顱被埋藏的地點,
版本也有分歧,
也許到現在還繼續被埋在某個山脈也不一定哦~!!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百鬼夜行誌Black Comedy
《喜歡這次的故事嗎?別忘記幫阿慢點個讚哦!!OwO》